研學旅行
研學旅游需開啟“研學+”新模式
研學旅游的開展離不開研學旅游目的地的承載,在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大時代下,研學旅游教育內容越來越細分,“研學+”的模式逐漸成為發展研學旅游的重要產品選擇。本文總結分析文旅融合背景下“研學+”模式與研學產品開發要點。

一
從《星際穿越》到《火星救援》再到去年春節期間的《流浪地球》,科幻世界一直都具有著極大的吸引力。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一系列科學基地成了旅游目的地新寵。科技研學旅游目的地主要是通過VR、AR、3D/4D等高科技手段的展示與體驗來實現科技教育的目的。
阿姆斯特丹生物博物館
阿姆斯特丹生物博物館于2014年10月開業,地處阿姆斯特丹Plantage區,耗資1000萬歐元,是全世界第一間,也是唯一一間以「微生物」為主題的自然科學博物館,最大特色是利用科技將交互式體驗發揮到極致。
博物館的展品順序是依照著演化先后規劃的,從原核生物(細菌和藍綠菌)、原生生物(藻類、原生菌及原生動物)和真菌,到病毒展區。館內陳列著上千個玻璃培養皿,其中生活著約700種微生物。
Micropia微生物博物館利用多種展示方式,呈現微生物的世界,如顯微呈現、視頻動畫、模型標本、器皿展示等。在Micropia,通過一排排光學顯微鏡、鼓泡玻璃容器、顯示器、3D顯微鏡,參觀者如同親身置身于實驗室,做到真正的參觀中體驗,體驗中學習。
除此之外,博物館還有很多交互式的體驗。如,入門進行身體掃描儀,可以顯示您的身體上有哪些類型的微生物。入館后,工作人員會發給你一張小卡片,用來在展區內不同點打卡的,每次可以敲一個微生物圖章上去,可以透過影像偵測裝置判別參觀者收集到的戳章,再用精美的互動影像呈現這些戳章背后的微生物。還可以嘗試法式接吻,通過博物館kiss-o-meter專業設備,測量接吻時,相互傳遞微生物數量。
博物館不光只有展覽項目,還有很多教育體驗,學生們可以提前在網上預訂參加有趣的工作坊。
科技研學承載體多為科研基地、博物館等,掘金這一專業領域需要深掘基地的科學內涵與人文精神,將科普價值與調動參與者的趣味性相融合。用豐富有體感的活動形式鏈接課程的執行,用豐富經驗的導師團隊做保障。

二
紅色研學是有著突出教育屬性的紅色旅游。開展紅色研學應以紅色資源/文化為基礎,進行產品研發,在研學導師的帶領下進行,使青少年素質得到提升、并達到傳承紅色精神的目的。
美國國立二戰博物館
美國國立二戰博物館位于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奧爾良市,坐落于美國密西西比河入海口的“新月之城”新奧爾良,以爵士樂和法國殖民文化聞名。該博物館設計為紀念所有在歐洲戰場、非洲戰場及太平洋戰爭取得勝利的過程中做出貢獻的人們,主要通過展覽、多媒體體驗向游客講述了美國戰爭經歷改變世界的故事,讓游客在每個戰爭戰場中,進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沉浸式游覽。
博物館主要有5大場館。路易斯安那紀念館,講述在Home Front戰爭中經歷的戰爭,包括博物館的原始D日展覽,宏觀文物,特殊臨時展品和LW“皮特”肯特火車體驗;所羅門勝利劇院,通過Tom Hanks講述的獨特4D體驗超越界限,觀看,聆聽并感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史詩故事;歐洲和太平洋劇院,跟隨公民士兵的腳步,360度展示,吸引游客穿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鍵環境;美國自由館,站在地面坦克和卡車旁邊觀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飛機,或者勇敢的高空走道,近距離觀看軍隊各部門的戰爭機器。JOHN E. KUSHNER恢復館,近距離觀察博物館收藏的大量宏觀文物,了解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如何幫助解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棘手的問題。
此外,國家二戰博物館還在歷史的基礎上開發了實用性的研學產品。例如一年一度的征文比賽、計算機技術賽,學生大使評選,還有針對高中生每年舉辦一次二戰主題測驗綠維,旨在挑戰學生的二戰知識和團隊建設等!
截止2015年博物館實現接待人次超400萬人次,其中學生占比16.25%,并被全球排名第一的旅游評論網站將該博物館列為美國第四、世界第十一受歡迎的博物館。
三
研學+休閑農業
農業研學注重的是農業體驗與勞動,傳達的是敬畏土地,感恩自然的教育理念。結合鄉村振興戰略,農業研學的基地承載體可多樣化,主要表現為休閑農場、主題農莊、田園綜合體等。
美國霍桑山谷農場
美國霍桑山谷農場,是美國眾多休閑農場中的一個。其根據自身的自然環境與物產資源,制定了一系列研學課程。
由于不同學齡段的兒童對知識的需求和體能要求不同,因此,為孩子們量身定制多樣化課程便是霍桑山谷農場的最大亮點。一年級的小朋友,剛剛從幼兒園離開步入校園,對周圍的世界還充滿未知與好奇,在農場喂喂雞、放放羊、做些瑣碎的農活,就可以快速領略勞動的價值。
而到了三年級,孩子們開始學習自己搭建游戲屋、花棚、學習做飯,四、五年級的學生會認養一頭奶牛,獨自照顧奶牛“起居”,參觀牛奶加工廠,了解牛奶制成奶酪等過程,擔起肩上“小小”的責任;隨著八年級農場實習、九年級土地測量、十年級學科研究上線,單純的勞動逐漸伴隨頭腦風暴,學生們也收獲成長。
農場沒有設置孩子們喜歡的滑梯、秋千架、電子游戲機等設施,就憑借特色的教育課程足以對孩子們產生無窮的吸引力。
四
研學+工業
工業旅游以企業參觀學習為起源,然而隨著國民觀光休閑旅游的興起,單純的參觀游覽式已無法滿足游客的需要。當下的工業旅游發展要融入休閑、高科技元素,并用情懷來講好傳統工業的故事。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臺灣的工業發展速度較慢,在轉型為觀光工廠項目后,目前已經成為了親子游,研學游的首選。
臺灣桃園八德巧克力共和國
巧克力共和國位于臺灣桃園八德,是東南亞第一座巧克力博物館,從場館到園區的設計,都或多或少的融入了巧克力的元素。
展場內,展示了巧克力3500年的歷史及可可相關農作的詳細介紹,并將可可果如何變成美味巧克力的過程娓娓道來。巧克力觀光工廠除了自行參觀,也可透過工作人員有趣的導覽,吸收豐富的知識,更可報名參加巧克力DIY課程,透過專業人員帶領,制作獨一無二的巧克力。
舊有工廠生產線參觀步道,則將工廠的明星產品77乳加、大波露、起酥線等生產線公開,讓大家能親眼目睹這些陪伴大家長大的商品生產的過程。
此外,巧克力共和國自然推出了相當多的周邊產品,特色的巧克力零食,飲料等,滿足了人們的多樣化需求。
巧克力共和國依靠自身成熟的巧克力生產技術,轉化為旅游資源,并開拓巧克力課程,巧克力制作體驗等項目,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吸引了大批親子游和前來嘗鮮的游客。
五
研學+營地
營地研學的本質在于培養孩子的社會和情感發展,為孩子尋求高質量、個性化和改變生活的經歷,從而做到“知行合一”。
日本Whole Earth 自然學校
『Whole Earth 自然學校』是日本社會活動家廣瀨敏通創建的一個社會組織。在日本,自然學校是連接人、自然、社會的紐帶,開展多樣的體驗自然活動,促進和諧相處。起初這里只是一個動物農場,開展關于飼養動物的體驗活動,后來又增加了自然探險及冒險活動,漸漸形成了『WholeEarth自然學校』。現在全世界有幾千家『自然學校』,把人和自然連接在一起,每年,約有8萬人付費參加這所自然學校的各類活動。
從外表看,這所坐落在富士山腳下的Whole Earth自然學校并不出眾,典型的木質小屋構成了學校辦公以及培訓的場所。但其實這所依山而建的自然學校非常大,加上農場足有上萬平方米。與此同時,在學校自己的“領地”當中,還有小溪、懸崖、小型農場以及從當地人手中租來的農田等。
Whole Earth自然學校全年都有豐富多樣的自然學習活動,尤其是在每年的4月到6月,幾乎每天都安排活動。但最為重要的內容還是為個人與團體提供親近自然的體驗活動。比如針對個人,開展遠足、生態旅游、親子野營等。針對團體的課程則包括食品制作、戶外體驗學習等。學生們可以在室內課程中學習如何制作奶酪、如何紡線和染布等。在室外課程中,參加觀星、登山、洞窟探險等活動,還可以學習野外急救知識等。
此外,學校還會安排年度講座或培訓,有的是政府或其他機構委托培訓,但更多的是對自然學校內部員工的培訓。培訓的形式有講座、戶外實習等,內容從自然學校的歷史、背景到如何開展自然講解員活動。
在師資力量上,學校集合了熟知自然、精通野外技能等自然社會各個領域的專家,這些專家只有在獲得了指導員的資格后,才能進入自然學校任職,為孩子們打造專業體驗學習的場所。
除了集合這些指導員以外,自然學校還十分注重指導員的定期培訓。比如定期開展講座、定期親身體驗學校的自然體驗活動,來對自然體驗活動進行修改創新。學員也有機會獲得自然體驗活動指導員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