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旅行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飛鳥和魚的距離!研學旅行或者家庭溝通也有飛鳥與魚的距離
我們的心有三層:保護層、感受層、真我。
我們的心靈過程有三個:身體過程、情緒過程和思維過程。
真正的親密關系需要真我與真我的聯結感,
當真我不能相遇時,必然越愛越孤獨。
當道理苦口婆心時,必然白天不懂夜的黑。
感受和體驗是本體,思維是鏡像。
研學旅行對我來說,
只有先實現身體過程和情緒過程的參與,
大家的心靈活動才可以生動和豐滿,
才可以讓旅途趣味無窮。
家庭之間的愛,何嘗不是如此?
研學過程中當我試圖把觀點前置時,
就感受了同學強烈的反抗,
而且情緒提升形成自我保護狀態,
進一步下去場面就會失控。
我采取了冷處理。
女兒是過來人,她現在開始明白--
因為聽到我直接拋出個人觀點那一刻,
同學也激活了自己腦海里存留的觀點、思維,
而這是他們在高一高二時期從老師那里或者其他渠道“聽到”的,
已經形成了“我”的想法。
這在心理學上,這是把思維認同為“我”。
但真相并非如此,
你以為的“我”的想法,
實際上常常是別人的聲音。
喬布斯直言:
你們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浪費時間活在別人的生活里。
不要被信條所惑--盲從信條就是活在別人思考結果里。
不要讓別人的意見淹沒了你內在的心聲。
最重要的,擁有跟隨內心與直覺的勇氣,你的內心與直覺多少已經知道你真正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在研學過程中,
體驗、體會、體悟、體察、體證……都在表明:
一個道理必須經由你自己的身體的證悟,
否則這個道理就不你的道理。
我們往往都會從教科書或者老師那里習得頭腦里的聲音,
而且認定這就是“我”的想法。
我們越是執著這一點,
我們就越被頭腦所控制,
非常詭異的是,
太多所謂的想法,
通常都是別人灌輸給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