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旅行
關于科普研學的幾點思考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印發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要求各基地要將研學旅行作為重要的教育載體,根據小學、初中、高中不同學段的研學旅行目標,有針對性地開發多種類型的活動課程。科技館承擔著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的重要責任,是實施科普教育的重要陣地。科技館開展科普研學,能夠深化科技館的教育功能,豐富學生的體驗,增強學生的科學意識。
一、研學的定義
研學旅行被定義為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在校學生,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它不再是個體行為,而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
二、研學的分類
2016 年 12 月國家旅游局頒布的《研學旅行服務規范》,明確將研學旅行產品按照資源類型分為知識科普型、自然觀賞型、體驗考察型、勵志拓展型、文化康樂型五大類。
三、科普研學的教育意義
(一)有利于學生的自主發展
學生能有效控制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認識和發展自我價值,挖掘自身潛力,是其自主發展的重要內容,通過提高學生的自主發展能力,讓學生清楚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標,成長為具有生存意義和價值的個體。學生要做到主動學習,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到達自主發展的目標。學會學習和健康生活是自主發展的基本體現。目前,學生的學習生活幾乎是在校內進行的,學校課堂由于空間的限制和課堂知識傳授的有限性,限制了學生情感思維外向拓展,忽略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弱化了學生社會化發展的能力。
研學旅行具有集體性和實踐性以及探究性的屬性,課程目標的設置以學生的自主發展為主要目的,課程的實施主要是通過學生團體性活動的開展、任務的達成和評價,寓教于行,獨立自主地學習和生活,對培養個體的自律、自立和自主能力有積極的影響。校內教育需要校外教育的延續、拓展和補充,學生需要發展自主能力,研學旅行成為實施這個目標的重要途徑。研學旅行開展需要制定具體的課程計劃,詳盡的課程目標和課程安排。在研學旅行過程中,學生在研學教師的積極引導下,養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和習慣,學習優良的文明禮儀和行為方式,培養熱愛自己、熱愛集體和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讓學生在研學中學會有效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健康生活,有利于學生自主的發展。
(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反映了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對學生學習知識的重要意義,對學生學習知識而言,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不同于傳統課堂上理論知識的學習,研學旅行是一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學習,課程的實施主要是利用各地現有的一些自然和文化資源,建立相應的研學基地,如旅游景點、歷史古跡、大型公共設施、知名院校、工礦企業、科研機構等。學生到科技館研學,由于科技館是以展覽教育為主要功能的公益性科普教育機構,提供參與、體驗、互動性的展品及輔助性展示手段,以激發科學興趣、啟迪科學觀念為目的。每一名學生天生都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通過在科普研學中感知、探索和體驗,可以激發個人的科學興趣、啟迪科學觀念,培養自己的探究精神和科學素養。
(三)提高學生的社會參與能力
中小學生處于青少年發展時期,需要發展新的自我,尋求社會認同,具有社會參與的心理需求,渴望認識他人,認識社會。隨著心理的發展,學生認知也在變化,從形象思維階段進入抽象思維階段,從自我向社會化發展,社會參與的需求則是順應這些發展的必然結果。研學旅行是一種校外集體綜合實踐活動,體驗性和群體性是其作為課程的基本屬性,良好的研學旅行活動充分體現了這兩種屬性,因此也是提高學生社會參與能力的重要載體。從學生核心素養來看,作為人的本質屬性,社會參與重在強調處理好自我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學生通過社會參與,可以認識他人,融入集體,適應社會,并在社會參與的過程中,學會和他人相處,培養自己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提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個人價值實現,發展成為一個有理想、有擔當的人,最終實現自我的社會存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