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旅行
關于海洋研學,你知道多少?
我國海洋文化研究始于上世紀80年代未90年代初,當學術界90年代中期仍然在熱烈討論我國農耕文化與海洋文化關系時,1977年11月中國海洋大學率先在國內高校,最早成立了專門從事海洋文化研究和人才培養的學術機構一一海洋文化研究所。
主要研究領域有海洋歷史與文化遺產,沿海城市與區域變遷,海疆史地與中外關系,海洋文藝與產業發展。
海洋文化研究所的成立,無疑對我國海洋文化研究與發展開起了名正言順的先例。
很多人對海洋的認知很淺,殊不知海洋已成為我國重要的藍色國土資源,是我國海洋戰略的組成部分。我國社會各界很多人都需要補上海洋啟蒙這一課,尤其是樹立海洋國土意識,而培育全民族海洋意識首先應該從中小學生抓起,開展海洋研學旅行則是一種有效的教育形式。
但20多年過去,對于海洋文化研究、進步與發展應該說是漫長的20多年,因為這些年海洋文化也時常被傳媒提及或寫進相關文件,但海洋文化的研究、進步與教育現狀卻一直不容樂觀。
在教育部等11部門的指導之下,研學旅行教育勢在必行,面對新時代、新海洋、新文化的新的歷史形式下,提升海洋文化對研學教育的指導同樣迫在眉睫。
一、關于研學旅行
研學旅行,應該是一種主題教育活動,其研究與成人的研究顯然不同。
我們看重的不是學生通過研究得出什么樣的結論,而是讓他們對研究對象的自然性、社會性、習俗、文化親密接觸,產生了解,感知歷史、社會、自然的多樣性,挖掘自身多方面的興趣、愛好,從而傳承該地區優秀的傳統文化、習俗和生活方式,通過學習和實踐培養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游中學
學中做
二、海洋研學教育意義與目的
研老師認為:海洋研學教育同樣應該與國內教育實際和國情教育實際相結合,應該追求知與行、學與用、美與善、物質與精神相融合貫通的思想。
遵循葉圣陶先生"身教最為美,知行不可分"的教育理念,遵循小學生體現"玩學(興趣)"、中學生體現"行學(態度)"、高中體現“思學(精神)"的人之天性,寓教于廣泛性與社會性意義,力求達到寓教于樂、寓教于行、寓教于思三統一的目的。
三、海洋研學教育宗旨
海洋研學必須堅持海洋研學與國內海洋文化教育、海洋意識教育、科普教育實際與現狀相結合,有的放矢,創新發展。擯棄與意識教育無關,與傳統教育無關的東西,克服居高臨下直接格式化的誤導,強化建設海洋強國主旨意識。
同時海洋研學教育要警惕游學教育格式化,避免流于形式,流于濫用,流于商業化,最終導致受研學者在本土找不到生存的意義,而成為中華傳統文明的破壞性教育。
海洋研學必須堅持教育宗旨:海洋教育,中國時代,中國文化、中國主題。
四、海洋研學教育理念
文化對人的思想與行為具有指導作用,是民族特色與民族精神的代表,是歷史歸宿感與民族文化自信的歷史基石。
什么是文化?作家梁曉聲說的好:根植于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什么是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即是和海洋有關的文化,是緣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類對海洋本身的認識、利用和因海洋而創造出來的精神的、行為的、社會的和物質的文明生活內涵。
海洋文化涵蓋自然海洋與人文海洋兩大部分,其本質是人類與海洋的互動關系及其產物。自然海洋指海洋科學知識、科學發現與創造、技術發明與應用、海洋與海岸自然風光;人文海洋指海洋歷史、信仰、文物、考古、收藏、博覽、文學、書畫、藝術、民俗和與海洋有關的古城、古村落、古遺址等人文景觀。
生命緣于海洋,因而人類因海洋而生成和創造的文化都屬于海洋文化。以海洋文化理念為指導,在海洋研學教育中對自然與人文應堅持科學與文化的統一,文化與傳統的統一,傳統與社會的統一,社會與精神的統一,力求全方位表現與傳播人類在開發利用海洋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講述好中國海洋器物文化層面對自然海洋認知的科學精神與實踐的萌動;人文方面的衣食住行、語言習俗等。制度文化層面對自然海洋認知的科學思想萌芽、技術發明、舟楫之便、漁鹽之利;人文方面的語言文字、漁家生活方式、社會與經濟結構(古村落)、村規民約等。精神文化層面人對自然海洋的科學認識、科學實踐、科學研究與發現等;人文方面的海洋觀念、思想、意識、心態,文學藝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