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應該弄明白什么是研學,然后才能解決怎么做才能做好研學,然后才是進階到“腔調”。
第一、研學,即研究性學習 ,國際上統稱 探究式學習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HIBL),是指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學習環境中,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主動探究、主動學習的學習過程。
根據上邊的回答我想再用比較生活化的語言方式解釋一下“研學”,即是一個人很投入、很專注的一心完全投入到了學習或者游戲(玩)當中,然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就是自我研究與自我學習和他人指導的一個過程。比如說,一個人喜歡打游戲,他就能夠心無旁騖的全心投入到游戲當中去,自己的角色挨刀了,感覺是砍在自己的身上了。然后通過自己的觀察、分析,判斷出并找到如何打通這場游戲的關鍵所在。說白了,對于研學的關鍵點在哪,就是對于所學的內容,心底里有興趣,不用誰多加看護,自己就主動去研究和發現。研學,就是在通過有興趣的去做某件事,有老師或者前輩在旁指導著,使自己更好的快速成長。
第二、腔調,一般指音樂、戲曲、歌曲等的調子;說話的聲音、語氣。
白話講就是專業,讓自己的學習,或者說是自我學習的能力有板有樣,能夠深得其精髓。
現在都在提倡研學旅游,在這里我想問個為什么,為什么要以旅游為切入點來做研學的項目嘗試呢?搞清楚這一點,同學們在做研學時也有的放矢。這一答案還是要歸根到人的身上,無論是小、中、大學生,多么天才、多么愚鈍,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即是玩。所以從玩為切入點,讓同學們能通過自己的喜好開發主動探究、主動思考的自主能力,在將來能更好的對待學習和工作。

研學旅游這一行動并非今天首創。昔日,孔子攜眾弟子周游列國考察各地風土人情,宣傳禮樂文化;沈括自幼隨父四處游歷,成年后著有《夢溪筆談》。在古代中國,文人墨客速來有游學之風,既要讀萬卷書又要行萬里路,寓教于樂,以求知行合一。在那時雖然沒有研學旅游這一提議,但已經有相應的行為了。
如何能夠實現研學有腔調,那就要有創意、有規劃,能落實到地,才能達到即定目標。
一、創設主題,引領研學旅行
1、創設增強學生創新精神的主題 培養創新人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實現“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雖然現今社會大大提倡全民創新,但創新難卻是我們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因此,在研學旅行中開設增強學生創新精神的主題,在旅游活動中設計專項主題精神普及,賦予學生敢為人先的精神;研學旅行為學生提供了創新的土壤,潛移默化地在學生思維中植入創新的種子,激發人人求新的欲望,從多層面上訓練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2、創設提高學生實踐水平的主題 研學旅行超越了教材、課堂和學校的局限,向自然、學生的生活和社會領域延伸與擴大。當今教育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沒有將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充分結合起來,導致大多數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低、實踐能力差。因此,在研學旅行中設計旅游產品DIY、自主設計雕塑、參加鄉村旅游田園采摘等能夠提高學生實踐水平的活動,不但能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還可以使學生積極進入情境中,自覺地參與實踐活動。3、創設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主題 研學旅行主題多樣,極富文化特色的研學旅行是吸引學生家長的重要一極。博物館、遺址景點、歷史街區、文化古都等都具有豐富的文化積淀與歷史典故,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古人生存的遺跡與故事將熏陶學生的人文素養,了解人文歷史,可以幫助學生從歷史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將旅行與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主題鮮明,目的明確,能夠很好的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也通過上邊的主題資料顯示,目的性太強會產生兩種結果,第一、將研學旅游變成了移動課堂;第二、在旅游過程中,學習知識要點貫徹不下去,成果甚微。
在研學旅游中,我個人觀點,有兩個主要核心是:第一、抓準并開發出學生的興趣點;第二、旅游就要做到放松身心、心情愉悅地去游玩。還是拿打電腦游戲做例,如果這一行為是學校老師留給學生的作業,每天都要達到某種程度和指標,學生們的身心會多出很多多余的沉重負擔,樂趣就會大大縮減,主觀能動性就會大大減弱,將主動變成了背動,最后進入了死循環。
二、創新形式,做活研學旅行
1、強化校內課堂內容 古人有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盡管現今課堂的內容在不斷充實飽滿,但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究是淺薄的,學生很難充分理解知識或事物的本質,大多都只能了解“書本上的世界”。研學旅行是課堂的一種延伸和拓展,它便于將課堂的內容與實踐活動有機充分地結合起來,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內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見解,融入自己的思想,才能外化于形。美術館、航天基地、自然博物館等可以與學校美術、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有機結合,在學生參觀游覽的同時自然地將所學內容充分掌握,助于強化校內課堂內容。2、創新教學形式 傳統灌輸式的教學形式已不再滿足時代的要求,教學形式需要創新,進而轉向互動式教學、雙向交流式、體驗式教學。研學旅行正是為教師和學生創造了一個交流的平臺,教師可在旅行中第一時間獲得學生的反饋,給予學生更多主動性,根據學生學習接受的程度靈活調整教學進度,因材施教。在設計研學產品的時,采取多樣的教學形式往往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邀請高考狀元做勵志報告,與營員面對面交流,幫助學生獲得學習方法;清華、北大等名校學子作為輔導員、業導游做講解,陪伴營員一起游學,深入交流;甚至可以以學生為單位組成小組,參加各類體驗式活動,培養團隊意識,提升個人的綜合實踐能力。3、創新活動形式 傳統的參觀景點加教學的形式已缺乏吸引力,研學活動形式應創新不同形式,具備多樣化形式。在參加活動時刻選擇全程使用英文交流,寫英文游記、學唱英文歌曲、模擬英文講解等活動都可以無形地鍛煉學生英文應用能力,增強使用英語的信心;同時可將園林、建筑、宗教、民俗、工藝、茶藝、盆景等多類知識融入研學旅行活動,通過團隊大比拼、大挑戰等形式實現,學生可以體驗其中并得以研習茶藝、書法、插花、烹飪等技巧,讓學生動起來,在游覽玩樂的同時兼備體驗的樂趣。4、創新管理形式 傳統旅游大都是導游帶隊,帶領游客游覽參觀各類景點。在研學旅行中,管理形式需要創新,不應局限于老師或導游帶隊,應更多地激發學生的領導意識并培養其領導能力。學生通過競選的方式獲得領隊資格,由學生提前收集景點的歷史文化,鼓勵學生自主收集資料設計參觀線路,提升了趣味性的同時提升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也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領導能力與管理能力。
在研學旅游中加入這些項,很大程度的豐富了游玩的內容,還能夠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興趣和增長他們的技能。同時,如果能夠用游戲通關的方式將游戲和才藝整合到一起,那就更完美了。比如說,在游玩的一段路中涉及到了這個才藝,那么就插入這個才藝,讓同學們進行展示、比拼。
做到對整個旅游路線的宏觀把控。首先模擬整個旅游線路,將路程劃分若干個段,將多項才藝內容加入其中,得到整合。就像游戲通關一樣,你想要進入下一關,就要主動去掌握這一技能包括一門外語語言。
三、提升質量,升華研學旅行 近年來,中小學學生赴赴境外參加研學旅行的活動日益頻繁,可是“只游不學”、“走馬觀花”等指責不絕于耳。研學旅行應以加強國際理解教育,推動跨文化交流,增進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認識和理解為目的,豐富中小學的課程內容和社會實踐,增進與國外中小學學生的交流和友誼。因此提升研學旅行質量勢在必行,也是發展研學旅行的必要舉措。1、提升研學質量 為了避免“只游不學”的現象,讓學生在研學旅行中不但放松了身心,更重要的是保證學生領略到不同的文化、豐富了視野。因此,在研學旅行中應注重教學內容與研學活動的結合,提升研學質量;還要注重活動特色,可選擇或包含環保、科技、人文、自然、歷史、文學、藝術、體育等主題活動,確保學生寓學于樂。游后要求學生完成游記,一方面確保學生積極參與研學活動,另一方面也為確保研學活動的質量提供了測量的標準。2、提升旅行質量 為了保證研學旅行充分發揮其作用,保證旅行質量,我們首先應當將安全放在第一位。研學旅行應指派充足的帶隊老師,10-15人組成團隊小組可避免人數過多照顧不全;并且舉辦者在出行前培訓帶隊教師掌握緊急救險和醫學急救的知識、加強學生的安全教育等。 其次,應注重旅行路線安排的趣味性,增加學生興趣并得到切實鍛煉。安排去遺址公園等旅游景點時,可以先讓學生通過網絡、書籍等渠道了解基本情況,鼓勵同學自主設計路線方案,自己當導游介紹遺址公園經典典故等。以此確保高質量的研學旅行,讓學生充分參與其中,并保證了學生的參與性。3、提升人才質量 由于研學旅行市場還不夠成熟,市場上的多數研學旅行都是由導游帶隊。雖然導游具備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但缺乏教育學生的專業性。因此,發展專業的研學人才是保證研學旅行質量的重要因素。教育部門應針對培養研學旅行的專業人才下發相關的支持性政策,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各類高等教育院校應鼓勵支持發展相關學科,培養出兼具豐富的專業能力與實踐經驗的研學導師,為研學活動的順利進行保駕護航;相關導游培訓機構也應當加強對專業研學導游的培養,為研學旅行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很切合實際,總體很明確,從帶隊人員到團隊人數再到培養該人才,更進一步的壯大和完善并且能更好的完成國家提倡研學旅游這一利學政策。
四、塑造品牌,營銷研學旅行
1、塑造理念品牌 目前研學旅行市場還處于一個亂而無序的現狀,且很多學生家長甚至教育工作者并不熟知“研學旅行”這一概念。打造具有品牌有質量的研學旅行產品,一方面有利于擴大研學旅行在市場上的知名度,促進研學旅行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迅速占有這個亟待開發的市場,獲得市場認可,成為研學旅行市場的龍頭企業。2、塑造內容品牌 從飛鴿傳信到移動互聯網,人們正在面對最復雜的媒體及信息環境。當消費者的注意力被眾多細碎渠道打散,新穎、有趣的內容將重新回歸到最核心的位置,將消費者從雜亂的信息流中救贖。獨特的旅行內容化身為品牌碎片化的縮影,成為令品牌深入人心不可復制的渠道。3、塑造線路品牌 隨著體驗經濟時代,教育業更多的提倡體驗性。傳統的研學旅行更多的是利用博物館、遺址公園、文化教育基地等起到教育游學的作用,打破普通春游線路安排,塑造非傳統線路品牌,豐富研學旅行線路的可選擇性,提升研學旅行多樣性。 品牌化經營,這一想法和行為如果要完成的更好,就像一個社會上的各個公司、企業和個人,術數有專攻,把各個事情分發到有這方面特長的人的手中。小而美的商業模式的進程和發展就是最好的成功佐證。將研學旅游商業模式化,原來是學校、老師要做的事,以后承包給專業做研學旅游的團隊和公司,這樣能夠更加快速發掘人才、培養人才,并能乳化出有中國特色的一個產業,同時更能很好地發展研學這一利國、利民的國家政策

五、嚴密組織,保障研學旅行
1、精心策劃(高、精、特)學生游客將越來越多的受到旅游行業的重視,學生游客群體是未來旅游業的生力軍,學生對旅行的要求更加嚴格明確,因此策劃研學旅行時應當以“高”、“精”、“特”的標準嚴格執行。很多旅游企業忽視了學生游客群體,他們認為學生不具備充足的經濟能力從而不足以支付高端旅游產品。然而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中國家長長期對孩子成長的重視,策劃高端精致富有內涵的研學旅行產品更容易吸引家長對孩子的投資;其次,年輕人容易被各種獨特類的活動吸引,年輕人更標榜自身的獨特性,策劃獨特的研學旅行將吸引越來越多的學生參與。2、嚴密組織(領導重視、措施得力、責任明確)就目前情況看,教育主管部門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門還需加強對研學旅行的認知,提高認識,充分重視研學旅行在素質教育中起到的重大作用。除了理念上更加重視之外,政府還需要在政策上提供支持,明確責任分配。教育部聯合交通部、安全部門、水利部門、工信部等行政管理部門協同建立研學旅行協調管理小組,專人專項,確保工作責任下發至個人;同時,財政部門為發展研學旅行設置專項旅游發展基金,設置專項獎勵經費來扶持旅行社及教育機構進行研學旅行產品開發,為研學旅行提供資金支持;旅游管理部門應協同景區景點門票做出讓利,以及切實推進研學旅行市場發展。3、確保安全(旅程安全、活動安全、人身安全)安全無疑是研學旅行中各方相關者最重視的環節,學校及旅行社應確保學生旅途安全、活動安全、人身安全,因此需要強化過程管理、完善事后管理。在每一個環節都設置相應的安全保護措施,讓旅行安全成為令學生家長最放心的部分。
無論這個事情有多好,如果安全出現問題,將會成為最大的隱患。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來做,這是最穩妥的,我們要相信專業不是。
上述的種種,如果快速的做到、做好并能落實到地,其實它是一項復雜的事情,復雜到它需要很多個原來獨立的部門,現在要通力團結協作共同來完成這一研學旅游產業。兩根筷子能夠做到夾菜、吃飯,而更多的筷子放到一塊,可做的事情就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