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旅行
研學旅游市場體量及投融資現狀
01 研學旅游千億市場正待爆發
據統計,目前研學旅行的對象超過80%屬于3-16歲人群,以在校中小學生群體為主。2018年國內研學旅行人數達到了400萬人次,市場規模達到了125億元,人均消費3117元/次;研學旅游需求旺盛。國家統計局官方預計,2019年之后,我國3-16歲人群規模持續增長,整體規模將保持在2.3億以上。研學旅游市場潛力巨大。
自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將游學研學納入日常教學活動中,一級市場對游學研學領域的關注度顯著提升。
02 研學旅游市場競爭格局
游學研學行業參與者眾多,除專業的游學機構外,還有各大學校、教培機構延伸產品矩陣擴充游學研學領域,旅游企業借力教育重煥行業生機,地產企業轉型拓展營地教育等各類型的參與者。其中,營收規模在千萬級以下的中小游學機構占了絕大多數,競爭格局十分分散。A股上市企業涉及游學研學業務的有立思辰、萬科、凱撒旅游、眾信旅游;新三板掛牌企業涉及游學研學的有世紀明德、東西方、讀行學堂、卓教國際、樂旅股份等。大部分游學企業營業規模低于1億元,突破億元大關的僅有世紀明德、決勝網、樂旅股份、東西方、環球優學、偶們親子游、琥珀親子游、麥淘親子等。
03 研學旅游市場投融資體量及分布
在市場的高度關注下,旅游研學市場短期集中并快速爆發。2016-2017投融資筆數分別為14、19筆, 2017年投融資達3.22億元,增速198.15%,平均投融資規模1700萬左右。2017年投融資規模增速超過250%。
研學旅游行業現仍處于成長期,自2012年以來,有效投融資事件更多集中在天使輪與A輪等。2016年起,B輪、C輪融資開始出現。截至2018年7月30日,83.64%的投融資事件分布在A輪及之前。
由于泛游學與營地教育行業“教育+ 旅游+ 地產”的綜合屬性決定了研學旅游高成本投入、長業務鏈條和長回報周期的特點。但研學先處于剛需市場,優勝劣汰,審慎的投資市場目前仍然主要把目光放在處于融資早期階段的潛力型創業項目上,持續觀望著這一行業的未來發展。
04 研學旅游市場投資模式傾向
世紀明德是B2B+國內營+游學式+寒暑假
青青部落的定位是B2C+國內營+營地式+寒暑假
新東方游學部是B2C+國際營+游學式+寒暑假
山東山青世界、上海東方綠洲則屬于B2B+國內營+營地式+學期中(走社會實踐領域)
萬科梅沙則是B2C+國際營+營地式+寒暑假等
研學旅游資本方短期看好B2B快速獲客打開市場,長期看好B2B2C轉換品牌價值實現規模化盈利。
研學旅游模式拆分:
1. 按銷售渠道可以分為B2B、B2C
B端獲客成本低且穩定,但天花板低、較難形成規模化收入;C端客單價高、能夠獲得規模化收入,但獲客難成本高。
2. 按目的地可分為國內、國外游學研學
國內營基于地域優勢、稀缺資源豐富,但客單價較低、通常在幾千塊左右;國際營雖受制于簽證、航線、海外稀缺資源的約束,但客單價高、通常在3-4萬及以上。
3. 按活動形式,可分為營地式、游學式
游學方式消費者教育較早、接受程度高,但海內外各種稀缺資源要求高,利潤空間被壓縮;營地方式對海內外稀缺資源的配置要求較低,利潤空間大,但還欠缺消費者教育,接受程度較低。
4. 按實施時間可分為學期內、寒暑假
寒暑假普遍被消費者接受、是目前主流的形式,但競爭者眾多;學期中模式雖較少,但受益于政策支持、未來發展前景可觀,難點在于需要對接B端學校,對企業渠道能力有較高要求,且易與學校直接競爭。
05 研學旅游市場挑戰
研學旅游市場層面并未做好迎接國家戰略帶來的紅海紅利的準備,準入門檻低,市場集中爆發淘汰快。
低水平:準入門檻低
目前國內研學旅行的組織力量主要為旅行社和研學機構,另一方面進入門檻低退出機制不完善,讓眾多行業大佬或者企業機構紛紛進入集中爆發,游學研學行業參與者眾多,除專業的游學機構外,還有各大學校、教培機構延伸產品矩陣擴充游學研學領域,旅游企業借力教育重煥行業生機,地產企業轉型拓展營地教育等各類型的參與者。其中,營收規模在千萬級以下的中小游學機構占了絕大多數,競爭格局十分分散。導致出現“拉市場”、導師不專業、課程目標不明確,主題選擇不清晰等問題,研學市場仍在低水平運作。
新領域:處于起步階段
研學旅行市場潛力巨大,是毋庸置疑的“新興市場”,對于研學,每個人都是新生,市場沒有給專業人才一個成長的時間,急于冒進,無法承接長久的發展,眾多投資者紛紛涌入壘砌了“泡沫城堡”,經不起市場的考驗與推敲。
不規范:研學旅行市場缺乏規范
根據中國社科院多部門聯合發布的《旅游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旅游發展分析與展望》指出到目前為止,研學旅行行業內部還沒有形成一套健全的行業標準。加之界定模糊,導致研學旅行的進入門檻低,準入門檻、退出機制以及評價準則亟待完善。
從研學旅游整條產業鏈來看,旅游、交通、住宿等資源供應方為產業鏈上游,學生、學校為產業鏈下游,專業研學機構則處于產業鏈中游。
產業鏈上游環節眾多,專業游學機構利潤不斷被壓低的同時還面臨上游稀缺資源商對自身業務的蠶食。另一方面,下游學校自身通常與國際名校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其游學研學的價格實惠,且容易獲得家長的信賴,獲客來源穩定且成本低。相比而言專業游學機構對稀缺資源把控能力較弱、獲客成本高導致產業鏈大多數利潤被其他環節截取。
研學旅游亟待建立完善的和業內普遍認可且可執行的行業規范和運行機制。
研學市場目前就好像一個啞鈴,兩端是資源好的需求方和條件好的供給方,中間的杠桿太細,中間這部分人就需要一個標準,需要有規劃,否則不足以帶動整個市場的良性發展。市場的爆發仍然有待時機。
行業規范的制定和相關運行機制的建立,是衡量一個行業發展成熟度的指標之一。而對于處在快速發展期的中國泛游學與營地教育行業來說,行業協會或行業聯盟的建立,其最重要的作用和目標是推動業內普遍認可的行業規范的制定、完善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