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旅行
鄉村研學實踐教育的課程開發策略
沒有教育目標,也就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這樣的教學就是無效的教學。根據“現代課程理論之父”泰勒提出的課程編制主導范式,自然教育的課程開發通常分為四個基本環節:目標確定、資源選擇、課程實施、課程評價。
我們根據這一原則來談談鄉村研學實踐教育的課程開發策略。
(一)鄉村研學實踐教育課程開發的目標這個目標的選擇,沒有統一性的要求,根據自身特點去選擇。
從研學旅行自身目標來考慮設計目標。也可以根據學校文化、辦學理念、校訓、校園主題月活動等結合去設計相關課程。也可以從勞動教育主題、鄉村振興主題去設計,也可以是非遺民俗角度。
也可以從中小學生自身成長角度去考慮設計。還有的從鄉村傳統智慧方面去設計目標。
同時根據新課改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態度、情感與價值觀,去清晰描述教學目標,幫助教學目標實現。
也可以結合新高考評價體系去設計目標內容。總之,不管出于什么樣的就教育理念,都需要有目標。
(二)根據資源因地制宜去開發地域特色課程。筆者曾在四川雅安600年楊氏家族古村落因地制宜設計出地域特色的村落課程體系。經過多方調研和生活觀察,總結出自然和人文兩大主題。?
自然與人文主題主要圍繞“竹、木、茶、水、草”展開。這里所說的是以自然物品為載體,但是包含很多文化性的東西,所以稱之為自然人文主題。
竹,可以做竹編、竹器、竹筍可以做美食、竹林可供觀光,以及竹林道路上多樣動植物生態環境。可以圍繞竹子為核心開發其附屬產品。
如,1.以竹編為核心的竹編體驗、產品包裝竹編、家居裝飾竹編、生活用具竹編、飾品竹編等。
木,可以是可以建房子、做家具。以傳統木工體驗核心的體驗課程。家具制作、手作玩意等。以木為核心的手工藝品,傳統建筑的導賞。傳統建筑知識的學習。

如,1.以手工采茶制茶為核心的體驗。2.茶文化的學習課程。3.開發生態茶葉。挖掘本地歷史上著名的老鷹茶、藏茶。4、建立村級茶的文化博物館。
谷,臨近溪谷都有優質山泉水,沿著溪谷往前,水潭風景優美,植被豐富,可游、可玩、可吃、風景秀麗。以水為路線的徒步、自然教育路線。以地理地質為主題的研學開發。
草,村背靠的大山有豐厚動植物資源。當然更有許多草本植物,以草為核心的有野生中草藥,還有名貴花卉,如蘭花。當然還有四川特色的花草。在條件具備情況下可以增加本地中草藥的學習課程、還有關于花草植物的認識課程等。
文化習俗主要圍繞宗族文化、民間信仰、民間風俗、飲食文化等。
宗族文化,主要以楊氏家族文化核心,包括輩分排行,家族歷史,楊家祖墳,家族祭祀等活動。這些等反應出古代封建社會的倫理秩序。還有獅子燈文化等民間信仰,主要是村民的一些信仰體系,反映出鄉村精神核心文明,以及村落共同體意識層面東西。

還節日習俗主要在一些傳統節日,還有本地特色節日的文化習俗方面如殺年豬,打糍粑等。生活風俗,主要表現為“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
在吃的方面,就有很多,村民自制泡菜,喜歡風味,臘肉和香腸,喜歡吃豬肉、蔬菜瓜果等等不同的地方。進行生產生活的體驗。
從這些主題中又生成了10條的主題研學活動內容,形成點線面體高度融合的研學主題實踐教育。
當然這其中還又包含很多工具的使用,比如社區調查、社區資源圖、參與式設計討論等等,在這里不進行討論。
基于上述村落案例,結合現有政策、教材等進行綜合梳理發現,鄉村實踐教育可以先進行所在村落摸底調研,根據現有資源狀況去設計相應研學實踐教育。
(三)鄉村研學實踐教育的體驗性、教育性、趣味性的開發原則。實踐教育就是區別于課堂的教育,在談研學實踐教育這里,再提一下老生常談的那二個問題。
第一,切記只旅不學。第二,換了場景繼續課堂教育。要把實踐教育落到實處。
1.體驗性。進行體驗學習。讓學習內容生動化、形象化。讓學生親自去做和感受。
2.教育性。既然是教育就不能忘記目標,一定要有教學設計和目標達成。
3.趣味性。告別滿堂灌,要把研究對象趣味化,游戲化,增強趣味互動性。

采取自評、互評、研學導師參評的方式,以及最后的學習成果展示評價。既然是有目標的教學活動,所以要圍繞目標的實現去設計課程,同時建立相應的評價體系。最終反映學生的學習成長情況。
習近平總書記說: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振興戰略打造中國經濟“壓艙石”。如何更好的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同時更好的施行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鄉村實踐教育正當行,不僅能讓學生去了解鄉村,關注鄉村,了解國情,關注國情,激發學生愛國報國理想信念,而且能讓學生在鄉村實踐中得到鍛煉成長,進而成為國之棟梁。
讓學生初步體悟個人成長與職業世界、社會進步、國家發展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系,增強根據自身興趣專長進行生涯規劃和職業選擇的能力,強化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和感情,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國際視野。讓新一代能投入到偉大中國建設當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持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