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旅行
做研學,學校希望和什么樣的旅企合作?
老師上課前要“備課”,旅游企業設計研學課程前要“備學生”,也就是說要了解所服務的這個年齡段的學生特點。
比如北京中學高一年級學生計劃暑假到云南做“支教夏令營”,考慮到高一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于是,我們鼓勵學生自己設計支教課程。
我們給予學生的是一些基本的設計理念,他們要查詢大量資料,然后融會貫通,最終完成整個支教課程的設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的收獲非常大。
此外,旅游企業要有課程意識。什么是課程意識?它是對于一門課程的敏感程度。
對教師而言,課程意識的強弱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的高低和教改的成敗;
而對于旅游企業而言,則決定了這次研學旅行是否成功。課程意識如何體現?比如在高鐵上,旅游企業能不能設計一些小的活動?也許可以驗證一下車廂里顯示的時速是否正確。其實,利用手機完全可以測試出火車在離站、進站以及勻速行駛時的速度,進而去驗證車廂里顯示的時速是否準確。而這樣一個小活動檢驗的就是旅游企業的課程意識——是否意識到了高鐵也是一種資源。
再有,能不能引導學生管理學生?每次研學旅行,我們都會成立生活服務組和課程組,每3個孩子選擇一個課程,由一位老師進行指導;每6—8名學生選擇一個生活服務組,每個人至少要有一次服務經歷。生活服務組自行制訂服務方案,哪里加分、哪里減分,遇到矛盾如何處理,一切都要靠學生獨立完成。這樣一次難得的體驗服務者和管理者身份的機會,也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一種培養。而這樣的體驗可以在火車上、景區里、酒店中以及研學基地進行,地點不重要,重要的是旅游企業是否具備這樣的課程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