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旅行
課程視野下的研學旅行

研學旅行不是“只游不學”,而是應該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存在,并進行科學的課程設置。一是課程設置要符合學校的育人目標,依托學校當地的社會資源建立研學旅行基地。學校經過反復調研后認為,鄉土資源是學校對學生開展素質教育具體而生動的重要資源。學校聘請了專家進行專業引領,并對全校師生、家長進行意見征詢,最終確定了六個“研學旅行基地”。這六個地方都是本土文化的典型代表,成為了學校獨具特色的研學旅行路線。二是課程設置要關注全員,形成一個既“多元”又“統一”的課程體系。學校的“六個走進”研學旅行課程,圍繞“認識家鄉”這一主題,帶領著學生從多維度深入認識家鄉,激發學生熱愛家鄉之情。這是一套自一年級到六年級全面涵蓋的課程:一年級走進南沙百萬葵園;二年級走進南沙濕地公園;三年級走進南沙豐田汽車城;四年級走進南沙天后宮;五年級走進廣東博物館;六年級走進廣東科學中心。三是課程設置要關注學生的年齡特點,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如帶著一二年級的學生親近大自然,了解家鄉的風景是符合低齡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的。
課程實施的階段化
葉圣陶先生曾說:“教育是農業而不是工業。”農業是有季節的、有時令的、有成長規律的,是需要播種、施肥、除草、噴藥的,是需要土壤、水分、陽光和等待的,它是一個慢的過程。可見,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研學旅行課程必須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從縱向的角度看,每名學生在整個小學階段將參與6次研學旅行課程的學習,共分6個階段完成。這樣的時間跨度使研學旅行課程的實施扎實而有效,既培養了學生的團隊意識、責任意識、文明意識等,同時對“美”的欣賞能力也在不斷地提高。
評價對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領作用,評價具有導向的作用,會影響教與學的行為。實踐證明,多元性評價制度比單一的評價制度更為客觀、合理。學校研學旅行課程評價分為班級評價、年級評價、校級評價三個層面;每個層面又分別從五個維度進行評價:方案創意力評價、小組合作力評價、組長引領力評價、組員貢獻力評價、成果創新力評價。
同時,學校還為學生的成果展示提供了兩個平臺:一是班級成果展示,學生在“展研課”上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和分享自己的研學成果;二是校級成果展示,展示優秀小組研學的過程及每個年級的研學理念、成果等。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廣州市南沙區金隆小學定期組織學生通過研學旅行的方式走出校園,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加深了學生對家鄉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同時,在研學的過程中提升了學生的自理能力、團隊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得到了德、智、體、美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