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旅行
要么旅行,要么讀書,身體和靈魂至少有一個在路上。
大部分讀過的書,最后都是會忘掉的,那讀書的意義在哪里呢?
知乎上有很多有意思的回答,其中見過最好的回答要數這條:
“小的時候我吃了很多東西,其中的大部分我已記不清是什么,但我知道,他們已經成了我現在的骨和肉”。
研學,也是如此。一年時間,去十座城市,十所高校,拜訪十位名人或導師,打十場辯論賽。每去到一個地方,這個地方的文化浸潤,不知不覺中就已經影響了孩子的思想,言行,形象。
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
看見大漠戈壁的時候
可以記起: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而不是只會說:
唉呀媽呀,這全都是沙子
看見夕陽余暉的時候
他會記起:
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
或者說,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而不是只會說:
臥槽,這夕陽!
臥槽,還有鳥!
臥槽,真好看!
如果條件允許,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走出國門,和國外朋友談起自己的祖國,不再是一句“My country is beautiful!Very beautiful!”
然后語塞…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那么多的優秀文化,我們可以通過研學的方式去吸收學習并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也正是如此,研學旅行作為一種新型旅行方式也正在悄悄的走進千家萬戶。憑借著其新鮮、個性,富有文化韻味的特色,正吸引著不少的消費者,尤其是家長的目光。
研學旅行——邊學邊玩樂在其中
研學旅行既是旅游產品的升級服務,也是教育服務的分支產品。
它不再是以往的到此一游、走馬觀花,而是真正的融入到當地,讓孩子去參與體驗互動,感受各地的風土人情和文化底蘊。
邊玩邊學,把學習知識融入到研學中去,在與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
根據孩子年齡特點、根據孩子所在地區的區域特點、結合各學科教學內容的需要來設計研學旅行的線路內容,從而加深孩子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增加對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讓孩子的自理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都得到提升。
研學旅行之課本游:走進書里去探險
研學旅行的內容眾多,其中課本游以其主題鮮明,與課堂高度結合而頗受歡迎。讓孩子減壓,在輕松中學到知識,增長更見識。
走出教室,抓住孩子愛玩、愛探究的天性,結合課堂設計旅游線路,讓課本變得生動有趣。
研學,給旅行加點料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作為一種旅游和教育結合的新模式,研學旅行無疑具備了這一特質。讀書與行路,在此間相輔相成。
旅行中的學習,不是一種刻意的東西,也不會立竿見影。旅行中的學習,更注重一種體驗和沉浸,也許你看不到孩子的變化,更多的是潛移默化的影響。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改革越來越傾向于孩子的眼界,書本上的知識要結合實踐去落實,才是真正的“吸收”,研學旅行是換一種學習方式,學習環境。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讓我們一起見證孩子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