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旅行
研學旅行知行合一在路上
旅行也是一種最好的學習方式,研學旅行能夠寓教于樂。根據日前安徽省教育廳下發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實施意見》,通過三到五年的努力,全省每個市、縣(市、區)打造出若干個特色鮮明、內容充實的研學旅行基地,形成1-2條相對成熟的研學旅行路線。未來,研學旅行將成為安徽學校教育教學常態化的手段和方式。事實上,阜陽部分學校已經嘗試根據學校情況開展研學旅行活動,旅行社的研學旅行線路多樣,讓學生在走出校園的同時,通過集體旅行增長知識、開拓視野。
集體研學旅行課堂延伸體驗多
對于阜城北京路第一小學的10歲男孩汪子涵來說,研學旅行不僅是一種全新的體驗和學習,更是一次美好的經歷。
“這次旅行,汪子涵的變化很大,感覺突然長大了,知道體諒家人,還給家人帶了禮物。”汪子涵的父親汪士安告訴記者,兒子從去年開始參加學校的研學旅行,每次回來都有一些變化,每一個新的旅行點都有新內容。汪士安表示,以后學校再組織研學旅行,他都會讓孩子參加,這是難得的開拓視野、自我鍛煉的機會。
日前,記者來到阜陽易游天下旅行社,這里的旅游線路多種多樣,其中研學旅行的線路就達100多種。“根據學校的需求不同,我們推出了多樣化的旅游線路,價位集中在500元以內,行程安排在2至3天。”易游天下旅行社產品中心負責人陳維佳告訴記者,今年僅在易游天下參游的學生就有近4000人,旅行市場蛋糕很大。
盡管研學旅行正在逐步成為中小學生教育的一部分,但學生是否參與還是以自愿為主,當然,也有不少家長表示,學校集體出行會有一定的安全隱患,自費承擔也讓一些經濟不寬裕的家庭增加孩子教育的支出,表示不愿參加。
“研學旅行必須堅持內容為主,把培育核心素養放在首位,努力讓研學旅行根植活土,有本有源,主題選擇和線路安排應該與教育教學目標緊密融合。”阜城教師張兵表示,研學旅行本意很好,但需切忌形式化,并非遠行才能教學,本地的廣袤風情、民俗文化、德育基地、現代化的工廠等也可以成為很好的選擇。
《實施意見》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根據教育教學計劃,合理安排研學旅行學段和時間。原則上,研學旅行安排在小學四到六年級、初中一到二年級、高中一到二年級,每個學生在小學、初中、高中就學期間,各參加一次研學旅行;每次小學1至2天、初中3至4天、高中5至6天。
《實施意見》要求,研學旅行要堅持安全第一,做到培訓演練先行,“不培訓、不演練,不出行”,確保學生安全。開展研學旅行,學校還必須購買校方責任險,與家長簽訂安全責任書,與委托開展研學旅行的企業或機構簽訂安全責任書,明確各方安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