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旅行
主題研學讓學生愛上走出去
經過一學期的木工課,孩子能做出一個大件兒;傳承非遺文化,與時光對話;走街串巷感受建筑的古老與新生……近兩年來,隨著教育部等11部委聯合發布《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研學旅行成了熱詞,也成為素質教育的新方式。在這場旅行中,如何將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結合,突顯研與學,武漢市江岸區一些學校做出了積極探索。
感受動手樂趣
小學生能自己做出椅子
“這個暑期,我用裝修后的廢木頭自己做了把椅子,上了漆,現在爸爸還用著呢。”昨日,武漢市育才行知小學六(6)班學生曹天屹驕傲地介紹,這是他研學時學到的手藝。
除了幾件家用木工作品,最令曹天屹得意的是,幾個月前,他還和兩名同學合作做出了斗拱。“那可是個大件兒。”曹天屹說,斗拱長約30厘米、寬15厘米、高20厘米,利用古代的榫卯結構,沒用一顆釘子。“這門課非常實用,我認識了魯班,還做出了魯班鎖。”
曹天屹感受到的學習樂趣,是該校素質教育研學旅行課程的一個縮影。校長彭春艷介紹,他們通過資源共享與區域合作,打造了多條示范性研學旅行精品線路,如利用武漢各大公園設計“生態之旅”,利用學校周邊的美術館等設計“藝術之旅”,每條線路一個主題,強調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讓他們在玩中學、學中玩。
拓展研學深度
一條線串起古老與現代
體育館造型各異,有以中國龍為外景,有用和平鴿為外型,也有將場館建在橄欖葉上的……這是上月底武漢市江岸區沈陽路小學五年級50名小學生,在中信建筑設計研究總院開展研學旅行時,設計的他們心中的軍運會體育館。“有些場館突出了環保理念,設計了污水處理設備;有些則與設計草圖十分接近;有些外觀設計很有想法……”中信設計師盛焱都禁不住為孩子們點贊。
沈陽路小學副校長劉華介紹,這次研學,他們安排學生提前一天了解軍運會相關知識,讓他們帶著問題和想法來學習。該校研學旅行有紅色、生態等多條線路,而五年級學生主要以建筑為主線。一年來,他們走進曇華林,在紙上描繪古老的翟雅閣,并嘗試用瓦楞紙制作模型;走進解放公園,觀摩中華名塔園的各種塔,并現場作畫等。“我們還邀請建筑專家設計課程,帶學生們賞析古老建筑的精妙,現代建筑的時尚。”
在體驗中傳承
摸了才知木偶為啥能動
“我們觀賞了臺前,還探訪了幕后,也第一次知道怎么通過提線讓木偶動起來。”昨日,回憶起5月底在武漢人民藝術劇院中南劇場的研學之旅,武漢市育才怡康小學五(5)班學生王睦涵依舊很興奮。
作為武漢市第一批中小學研學旅行試點學校,育才怡康小學主打非遺文化牌,該校也是“江漢皮影戲傳習所”“木偶藝術教育實踐基地”。校長吳亞玲介紹,學校以感受體驗、學習傳承非遺文化為研學旅行主題,系統規劃出集自主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為一體的研學路線。“學生們自制皮影和木偶,走出去聽大師講皮影故事,并自己排演劇目。”
江岸區教育局負責人表示,該區正在進行的《核心素養視域下區域性研學旅行課程建設研究》,是武漢市“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依托江岸特色資源,該區已陸續推出了紅色教育、古色文化、藍色水路、綠色生態、金色科技等“五色”研學項目課程資源包等,課程體系獨具區域特點,同時與江岸的紅色基地全域旅游相結合,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統籌規劃,有序推進。